(案:上白中琫老師的「女性全球化下的移動」時觀看公視紀錄片《紀錄觀點-追夢》感想)
許多搭飛機來到這塊土地的人都是懷著「追夢」想法而來,有些人被傷了又傷,臨走前撇下一句「我以後再也不要來台灣了」;有些人卻很幸運,碰上了好多好人,就算要走了一樣還是很愛這片土地,我想他們回到了家裡還是會不斷提起這段時光吧.
我爸就是後者,三十年前他懵懵懂懂為了念書來到了台灣做僑生,他過得非常的開心,常常在椰林大道上騎腳車、和女生拍拖,常常起機車從憲光公寓那裡一路開到台大去上課;寒假要來的時候,他會做起機票的生意,幫要回家的同學代訂機票抽佣;寒假的時候和朋友耀平待在台北天天麻將泡麵,抑或者到台南成大去找朋友兼避寒.到現在我只要有機會一回家,開車的時候他就會向我背誦起台北每條路的東南西北中,常搭捷運的我想當然爾把話當耳邊風.
我好像變成了前者,三十年後我爸把懵懵懂懂得我送來了台灣做僑生,我過得很失意.我並沒有很眷戀在楓香步道上和喜歡的女生一起行走,也沒有每天為要搭一元公車下山趕課而津津樂道;寒假來的時候,自己上網訂機票回家,暑假來的時候,每天多找幾分工讀賺錢;我並不會背台北市的馬路,可是我大概記得捷運路線圖的分布.如此文明、乾淨、進步的城市裡,我找不到青春的悸動.
好多外勞被欺負,因為他被歧視.我背著「僑生」的身分沒有被欺負,但我卻依然感受到了不公平的存在:我為甚麼是外國人卻要做僑生?因為沒錢我就應該放棄了對自己身份的尊重,「僑生」的身份我不知道有沒有造成同學們對我觀感上的保留,但我卻因為自己無法認同這個身分而歧視自己,認為自己好像比別人低一等.
有些外勞被關照,因為他有好雇主、好朋友.我的僑生朋友裡面也有過得好開心,和大家打成一片的,他們可以很開心的和班上同學一起到韓國日本越南去玩,甚至把他們帶回馬來西亞的家裡一起玩,拍下好多好多有趣的回憶.也許,他們的心理有個好性格吧,再加上他們有緣遇到了相處得來的好朋友.
但,對台灣、台灣人留下如此好印象的外勞(或僑生)仍屬少數,若是以此判斷另一大多數人之遭遇屬於心理狀況和「是你衰」的緣由是不負責任的,希望政府與國民能共同改善對外國人(非金髮碧眼而已)的態度,並非驕傲優越,也並非種族劣根,因為──我們都是人啊!
(還要說的是城市的發展改善了人的生活素質,但似乎卻沒有改善心理素質,我發現我爸那一代從台灣畢業的都普遍比較開心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